b体育是什么公司旗下的
你的位置:b体育是什么公司旗下的 > 新闻动态 >
内塔尼亚胡没想到,在联合国碰一鼻子灰后,34国对以下手能这么狠
发布日期:2025-10-12 10:46    点击次数:168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本想是一次力挽声势的表演,没成想却成了他外交生涯中最尴尬的一幕。

这场尴尬不仅在于多国代表的“集体离席”,更在于随后34国联合推出的制裁措施,直接给了以色列政策一记重拳。

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巴以冲突的复杂局面,更是国际社会对以色列长期政策的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

联大尴尬现场:讲台上强硬,台下纷纷退场

2025年9月26日,纽约联合国总部,第80届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内塔尼亚胡登台发言。

原本他准备了一套逻辑严密、充满说服力的演讲,试图为以色列的政策争取更多支持,但现实却狠狠打了他的脸。

他刚站上讲台,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非洲国家及部分欧洲国家的代表便相继离席抗议,甚至有代表从他眼前径直走过。

展开剩余83%

这一切发生得毫无征兆,却异常整齐,座位瞬间空了一大半。会场里,只剩下以色列代表团和少数盟友还在鼓掌捧场。

内塔尼亚胡并没有因为这种公开的“冷暴力”而退缩,他选择以更为强硬的语气回应。

他不仅再次强调反对巴勒斯坦建国是以色列的“国家政策”,还将军事行动描绘成“为欧美国家打击恐怖主义组织”。这种“拉盟友站队”的策略,显然并没有奏效。

而就在会场内抗议不断的同时,场外的抗议也如火如荼。纽约街头,数千名支持巴勒斯坦的示威者高举标语,喊着“逮捕内塔尼亚胡”的口号。

更夸张的是,以色列军方竟然在加沙边境用高音喇叭向巴勒斯坦民众转播这场演讲,试图通过言辞威慑当地居民。

这种操作,不仅没有缓解局势,反而让以色列的形象进一步恶化。

34国联手制裁

如果说联大的“空席事件”只是一次象征性的外交抗议,那么随后由34国组成的“海牙集团”推出的制裁计划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重击。

由南非和哥伦比亚主导的这次行动,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谴责,而是直接从军事、经济和法律层面对以色列发起全面围堵。

这份制裁计划亮点不小,包括禁止对以色列出口军用物资、拦截第三国向以色列运送武器的船只、审查所有与以色列相关的公共合同,以及实施能源禁运等多项措施。

更具杀伤力的是,这些制裁被明确要求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直指以色列长期以来依赖的“有罪不罚”国际现状。

国际社会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但显著的转变。以西班牙和挪威为代表的国家,近期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

而欧盟则开始部分中止与以色列的贸易协议,甚至一向是以色列坚实后盾的美国,也罕见地对内塔尼亚胡政府释放了压力信号,敦促其接受和平方案。

这种多方合力的局面,对以色列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外交困境。

冷眼看孤立

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现状,其实是自家政策结出的苦果。近年来,以色列政府的右倾化路线愈发明显,彻底否决了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性。

他甚至将加沙称作“房地产富矿”,公开探讨战后分割计划,这种带有殖民色彩的言论,无疑让国际社会的耐心消耗殆尽。

联合国大会的124票决议要求结束巴勒斯坦占领,这不仅是一份表态,更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道义立场。而内塔尼亚胡的政策,完全与此背道而驰。

国内极右翼联盟的强硬主张,让以色列政府的每一步都走得更加激进。更难堪的是,这种政策还在国内引发了军方与政府的对立。

以色列总参谋长扎米尔公开反对内塔尼亚胡的加沙计划,而预备役士兵的流失率更是高达50%。内政外交的双重压力,让内塔尼亚胡陷入了几乎无解的困局。

一位前巴以和谈代表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内塔尼亚胡并非在为和平努力,而是在用战争维持自己的政治生命。

这种“战争个人化”的倾向,不仅让谈判的大门越关越紧,也让以色列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孤立。

军事优势换不来道义认可

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的遭遇,和34国联合制裁的形成,给以色列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军事上的强势,无法掩盖道义上的失分。

尽管以色列在科技和军事领域依然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但巴勒斯坦的民众困境已经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愤怒,而这种愤怒正在逐步转化为法律和外交上的实际行动。

当然,制裁是否能真正改变巴以局势,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毕竟,联合国通过的多项决议,至今都未能撼动以色列的占领政策。

而真正的关键,或许在于美国是否愿意用实质性行动推动和平进程,以及巴勒斯坦能否内外团结,找到一条更加有效的抗争路径。

眼下的局势,正如一场多重不对称的对抗:科技的力量与道义的呼声交织,军事的压制与游击的反抗对峙,所有参与者都没有退让的余地。这场冲突的结局,注定不会简单。

发布于:河南省